5/19/2011,本刊記者 余智梅
青山掩翠,碧水籠煙。在位于東湖之濱的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院士室里,我又一次見到了熱情幽默的科學家趙梓森。
三年前的那個夏天,我第一次見到這位瘦小的老人。在此之前,嚴肅、不茍言笑就是我對科學家們的整體印象。但趙梓森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耄耋之年的他精神矍鑠,風趣幽默,豐富的肢體動作伴隨著生動詼諧的語言,精干而又可愛。
時隔三年,院士室的擺設變了,趙梓森臉上的皺紋變深了,但是不變的仍然是他妙趣橫生的話語和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
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有著很多科學家共有的特質(zhì),那就是熱愛科學。但與眾不同的是,他的科研之路,更多的是建立在快樂和“玩”上。
玩出來的“光纖之父”
趙梓森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這是武漢郵科院人最津津樂道的事。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這個“光纖之父”是他“玩”出來的。
“小時候玩得太厲害了!” 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代,趙梓森露出頑童式的笑容。小時候的趙梓森興趣廣泛,對一切新鮮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他愛玩的東西很多,而且都玩出了名堂。美術、雕刻、集郵、拉小提琴、打乒乓球、踢足球,都是他心儀的活動。除此之外,他還做過模型飛機、小馬達、氫氣球、干電池。小小年紀的他用偷偷節(jié)省下來的錢去買酒精燈和試管,找老師要些藥品制作氫氣和氧氣,做成了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少有的氫氣球。他還做成了礦石收音機,興致勃勃地爬上屋頂去收信號。對于趙梓森來說,研究的過程是最快樂的。這個樂于挑戰(zhàn)未知事物與困難的貪玩少年,深得老師們的喜愛;瘜W老師特意寫信給他,鼓勵他長大以后成為科學家。這封飽含期望的信,讓幼時的趙梓森深受鼓舞。
對這段童年往事,趙梓森曾感慨地說:“沒有一個科學家是不熱愛科學的,但怎樣才能熱愛科學呢?依我看,熱愛科學的性格是在兒童時代養(yǎng)成的。要引導少年參與各種科技制作活動,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的興趣。我經(jīng)常工作學習一整天都不覺得累,因為工作學習已經(jīng)成為我的樂趣,這是我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趙梓森的“玩”建立在對科學的熱愛上,所以他總能在“玩”中發(fā)現(xiàn)新問題。解放初期,22歲的趙梓森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武漢電信學校當老師。這是武漢郵科院的前身——武漢郵電學院升級為大學前的一個中專學校。那時學校不大,教書任務也不重,給趙梓森留出很多業(yè)余時間。白天沒有課的時候,他就鉆進實驗室研究各種實驗;晚上別人在下棋打牌時,他就看書。用趙梓森的話說,“二十出頭的年紀,小青年一個,對什么都好奇。”1956年,蘇聯(lián)的大學用書譯本出版,大學畢業(yè)的趙梓森居然看不太懂。他自感大學時學到的知識淺薄,于是花了三年時間,用蘇聯(lián)的大學用書將相關課程重新學習了一遍,還特別學習了數(shù)學系的一些課程,這為他后來的光纖研究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1958年,中國開始了“大躍進”運動,武漢電信學校由中專學校升級為大學。由于數(shù)學教師不夠,學校讓趙梓森擔任教學培訓班的教師,他成為了教大學老師的老師。
因為喜歡搞研究,趙梓森在武漢郵電學院里逐漸小有名氣!拔母铩逼陂g,一個有關大氣傳輸?shù)捻椖繌谋本┼]電研究院下放到武漢郵科院,但進展甚慢。那時的武漢郵電學院由軍代表管理,出于對趙梓森的信任,軍代表決定讓當時還是“臭老九”的他來啃這塊骨頭,并提升他為研究室副主任。這正中趙梓森下懷——對一切未知事物,他都樂于探索。
趙梓森帶著好玩的心理開始了項目的研究。當時武漢有一座最高的標志性建筑——水塔。貪玩的趙梓森把水塔當做“試驗田”,不亦樂乎地爬上爬下做大氣傳輸實驗。趙梓森和同事們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大氣傳輸?shù)恼n題。原來最多只能傳輸八米的大氣光通信,趙梓森和他的同事將這個距離延長到十公里。
但是趙梓森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大氣光通信會因霧、雨等天氣的影響而中斷。于是,他又苦苦思考新方案。20世紀70年代初期,趙梓森聽說玻璃絲可以通信,美國還成功地做出了30米的玻璃絲樣品。為此,趙梓森特意到北京拜訪剛從美國訪問回來的科學家錢偉長。在錢偉長那里,趙梓森得知美國正在秘密發(fā)展光纖通信。這堅定了趙梓森研發(fā)屬于中國自己的光纖通信的決心。1979年,在趙梓森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下,武漢郵科院拉出了中國第一條實用光纖。至此,趙梓森“玩”出了一個“光纖之父”的頭銜。
“再難也不能放棄”
“光纖之父”是“玩”出來的不假,但可別就此以為趙梓森的成功是信手拈來的。在最初接手光纖通信的項目時,困難遠遠超過了想象。絕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也不相信光纖-玻璃絲可以通信。然而,和很多科學家一樣,趙梓森有著一股鉆勁和韌勁,一旦確立了目標就絕不放棄。
“文革”期間,想了解外國情況根本不可能,更別談到國外去借鑒學習了,趙梓森只能跑到湖北省圖書館尋求信息!皥D書館里只有一本資料,全英文版。當時的大學不學英語,我通過自學勉強能看懂資料?墒菆D書不能外借,更沒有復印機這樣先進的東西了,只能一頁一頁手抄之后帶回去給同伴講解!被貞浧甬敃r的困難,趙梓森記憶猶新。
“除了信息的閉塞外,原材料的缺乏也給當時的研究造成不少困難。做玻璃絲得有四氯化硅這種原材料,但國內(nèi)沒有,又不能去國外買,只能自己制作。不僅要做四氯化硅,還要制作做四氯化硅的儀器,儀器做成還需有測試成功與否的測試儀器、激光器、探測器、通訊機等。”重重困難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卻沒有動搖趙梓森鉆研科學的韌勁。他找武漢大學化學系教授幫忙,絞盡腦汁地用蒸餾法、吸附法⋯⋯一切能用的辦法都被趙梓森用上了。
現(xiàn)在的項目研究,往往是國家撥款單位支持,大家千方百計地保證項目的順利。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趙梓森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很多人不相信能做出光導纖維。沒有金錢支持,沒有領導重視,幾乎一切都從零開始,甚至還常有人設置障礙,但這并沒有影響他搞研究的決心。
除了這些困難之外,光纖通信的研究條件也十分艱苦。很多研制過程都有毒、有危險,需要冒著極大的風險。有一次做激光實驗時,一次意外差點沖瞎了他的眼睛,他被緊急送進醫(yī)院搶救;還有一次實驗,趙梓森遇到了氫氣回火爆炸,幸好有保護裝置,才沒有生命危險。“實驗室就好比戰(zhàn)場一樣,一時不慎就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但是趙梓森挺過來了, “科學研究不是個輕松活兒,但再難也不能放棄!”
在趙梓森的領導下,光纖通信研究一步步取得了成功。1979年,中國的第一條實用光纖在武漢郵科院誕生。這個歷史性的誕生凝結(jié)著趙梓森無數(shù)晶瑩的汗水和艱辛的努力,也讓趙梓森成為中國光纖通信領域公認的開拓者,中國“光纖之父”的稱號由此流傳開來。但是趙梓森并不喜歡這樣的頭銜,更愿意歸功于別人!澳鞘俏覀兒芏嗤乱黄鸾(jīng)歷過無數(shù)次艱難險阻做出來的成績,功勞是大家的!
“副業(yè)”多多的“老頑童”
好奇與探究的天性不僅讓趙梓森在科學上取得了成功,而且讓他的業(yè)余生活豐富多彩。幾乎每個認識他的人都慨嘆,這位“貪玩”快樂的老人,簡直就是金庸筆下那個武功蓋世而又童心未泯的“老頑童”。
2005年光博會上,趙梓森應邀做光纖通信報告。在臺上他一點鼠標,投影銀幕上彈出一個讓觀眾垂涎三尺的畫面———熱氣騰騰的盛滿蹄花的大碗。臺下頓時笑成一片。風趣的趙梓森想借此表達,光纖到戶不僅需要光纖帶寬這個空碗,更需要像蹄花肉這樣實實在在的內(nèi)容。也即盡管光纖入戶能帶來諸多好處,但目前由于缺少光纖播放需要的高清晰節(jié)目,光纖與普通寬帶相比沒有太大優(yōu)勢。這樣淺顯的解釋,讓不懂光纖的觀眾也聽得津津有味。而他的機智詼諧,更曾在很多場合令人捧腹不已,以致中國雜技家協(xié)會主席夏菊花建議他去當相聲演員。
趙梓森彈出的三維畫面是親手做的,堪稱專業(yè)水準。“畫個碗太簡單了,米老鼠也是小菜一碟!痹谮w梓森的電腦里,保留著青少年時代大量的得意之作。無論是工人素描、勞動模范速寫、卡通畫,還是水彩畫、油畫和雕刻,絲毫不遜色于大學美術專業(yè)學生的習作。而接觸到時髦的三維動畫,緣于在復旦大學教書的弟弟有次提到三維動畫中立體人頭最難畫,人頭中又屬耳朵最難畫,這激起了趙梓森的興趣。經(jīng)過研究,他認為難畫的原因是當時使用的軟件3DS不便于修改,于是引入autoCAD與之結(jié)合,一個月后畫出了惟妙惟肖的三維人頭,連耳廓里細微的脈絡都清晰可見,讓人佩服不已。
小提琴也是趙梓森的“副業(yè)”之一。“你看我脖子上凸起的繭塊,就是常年拉小提琴拉的!壁w梓森指著脖子笑著對我說。年少時的趙梓森愛好小提琴,且琴技不俗。他常說,拉小提琴可以陶冶情操,更能鍛煉意志。而這種堅持的毅力與科學研究的韌勁是相通的。直到現(xiàn)在,住在郵科院社區(qū)的鄰居們,每天都能聽到他家傳出的悠揚琴聲。
2008年奧運火炬?zhèn)鬟f到武漢時,趙梓森看著電視上的奧運火炬,突發(fā)奇想,決定自己也要當回奧運火炬手。他做了個與真火炬同樣大小的硬紙片火炬,里面裝上了小風扇、紅色發(fā)光管與塑料條,遠看就像真火炬一樣。他還印了件祥云圖案的文化衫穿在身上,舉著自做的火炬在小區(qū)院子里喜滋滋地照了張相。“我是冒牌火炬手!闭掌,這位年近八旬的“老頑童”看上去十分可愛。
閑不住的快樂老人
與趙梓森說話,總能感覺到他充滿了活力!霸谠豪,我們常?吹节w老忙碌的身影。他說話做事總是風風火火,一刻也閑不下來。”武漢郵科院的人這樣形容趙梓森。
從武漢電信學校的教師,到武漢郵電學院的講師;從武漢郵科院研究室副主任,到武漢郵科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幾十年來,趙梓森成為了武漢郵科院的一面旗幟。退居二線后,趙梓森仍然兢兢業(yè)業(yè)地堅守在崗位上,擔任高級技術顧問,參與院發(fā)展規(guī)劃的審定,為院里的科研把關。趙梓森說:“我從不喜歡無所事事地閑著。如果每天都在學,每天都有一點點進步,多年積累下來,水平就會很高!
光纖通信技術是世界新技術革命的重要標志,這一領域的人才一直十分搶手。沖著“中國光纖之父”的名頭,國外曾有不少人欲高薪聘請趙梓森出國研究,都被他婉言謝絕了。因為他要將自己的一生所學奉獻給祖國。趙梓森說,因為國家及省市領導給予了他極大的榮譽,更因為他離不開與他一起走過艱辛歷程的同事們,這種同甘共苦的經(jīng)歷和情誼彌足珍貴。所以,他愿意終生奮斗在武漢郵科院的工作崗位上。
趙梓森今年已經(jīng)80歲了,但是工作日程仍然安排得滿滿的:參與審定院科研發(fā)展規(guī)劃和科研檢查,做學術報告和講學,參加國際會議和學術交流⋯⋯整天忙得不亦樂乎。就在我結(jié)束采訪的第二天,趙梓森又要應天津市科委之邀,飛往天津做學術報告了。我請他多注意休息,趙梓森卻笑呵呵地說,一切的忙碌都源于他心底對科學的那份熱愛。
光纖在線公眾號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左方二維碼關注光纖在線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