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2010,中興終歸得以再續(xù)與印度電信公司的采購合同,僵持時長將近8個月。
中興為這張“門禁證”付出的代價,是向印度政府所控制的第三方機構公布其源代碼及設計細節(jié)。鑒于這些資料涉及知識產權與商業(yè)機密,中興的率先妥協,從而成為首家通過印度這一對電信設備進口商苛刻規(guī)定的公司,正可謂損失巨大。
不過,這僅是剛剛開始。步隨近期國際電信市場上針對中國電信制造商的一系列異動之舉,這種“壁壘”情緒當下已經蔓延至印度這一中國電信設備商的昔日重地。鑒于這塊全球設備巨頭必爭之地對于中國設備商的重要性,我們有必要思考中興、華為在全球化布局這塊“短板”背后的深層原因所在——或許從一開始,中國就沒有領會印度政府的真正意圖,從而“表錯情”?
不容忽視,印度運營商考慮到全球3G運營都沒有盈利的先例,同時本土電信設備商無論在規(guī)模還是技術上還是形同雞肋,在單純經濟意義上,多年來均或明或暗的站在中國設備商一方。
此次印度電信部出具如此苛刻的準入政策,也無非是在本土運營商強烈抗議下的無奈之舉。早些時間,印度政府曾以“間諜”、“惡意”軟件為由禁止印度通信企業(yè)進口26家外國電信商的設備,其中25家為中興、華為等中國電信設備商。電信部基于強壓,遂將“安全”隱患轉嫁于電信運營商:提供電信技術認證和設備檢測的廠商亦獲準進入,但若發(fā)生安全問題,設備供應商和采用該設備的電信運營商都將面臨巨額處罰,罰金為簽署設備合同金額的100%。
轉嫁演變?yōu)椤皻⑹诛怠,印度本土運營商在與政府的博弈中即刻靜若寒蟬,中興被迫就范,而愛立信、諾西、阿朗等歐美設備商在西方商業(yè)團體的干預下,依舊僅需出具自我認證即可。在過去8個月中,中興、華為等中國設備商在印度達成的供應合同幾乎為零,而西方設備商按照舊的安全規(guī)定依舊暢通無阻于印度“壁壘”之下。
與之相較,面對國際化征途中的壁壘,中興、華為所采取的“自力更生”或許只是一廂情愿,將付出更多的代價。據消息透露,華為、中興此前曾希冀借助在印度建立生產線,以打消印度政府基于安全因素的顧慮,該申請最終亦無疾而終。
“顯然,華為、中興沒有按照印度政府的意圖去做——他們需要的是產業(yè)興國,而非解決就業(yè),他們需要的是合資而非獨資企業(yè)——這是造成屢屢碰壁的原因之一。”商務部印度經濟研究專家吳東華此前在其博客中分析。
吳東華認為,華為中興在印度實則發(fā)生了戰(zhàn)略性失誤:企業(yè)海外戰(zhàn)略僅僅從生產層面,而非政府政策層面。他給出的方案是,華為中興應該出資與印度當地國企成立電信運營商合資公司,然后開獨立公司,這樣,華為中興的處境就會大為改善。
印度現為全球第二大移動市場,得益于與國際巨頭成立當地合資子公司。愛立信印度成立于1992年,雖然目前為愛立信的全資子公司,不過在最初建立時乃愛立信與拉賈斯坦邦的Jiwarajka集團合資而成;諾西在今年一季度之所以贏得印度3個邦的無線核心網絡管理合同,得益于與印度巴帝電信(Bharti Airtel)簽訂的4年期網絡部署管理合同,此外,亦與塔塔電信(Tata Teleservices)、Unitech Wireless等諸多運營商有著設備領域的合作;美國手機芯片制造商高通則于不久前證實,正在同印度Global Holding和Tulip Telecom在當地組建無線寬帶服務合資企業(yè)。
誠然,印度移動通訊市場在過去幾年中得以成為中興十二大海外布局中唯一一塊單一國家區(qū)域、并實現快速成長,得益其價格低廉與進攻性營銷優(yōu)勢。不過,這對于印度政府分羹國際3G市場、迅速補充本土產業(yè)短板并不使力!罢畬⑵湟暈橐环N威脅,同時對于外包還缺乏信任。在涉及國家安全和商業(yè)、產業(yè)利益的問題上,印度政府也不會客氣!蓖ㄐ艠I(yè)專家項立剛對《中國企業(yè)家》表示。
在痛惜中興為印度“門禁證”被迫付出代價的同時,不妨換一個角度看待中國設備商海外擴張連遭“暗算”背后的癥結所在。從產業(yè)配套產業(yè)鏈、產業(yè)環(huán)境層面去揣測對方政府的意圖、需求,亦是一種商業(yè)邏輯。
光纖在線公眾號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左方二維碼關注光纖在線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