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009,說到中國企業(yè),不能不提華為和海爾;說到華為和海爾,不能不提任正非和張瑞敏。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兩個企業(yè)就等于中國企業(yè),這兩個人就等于中國老板。
華為和海爾,分別代表了兩類企業(yè),一個是技術主導型企業(yè),一個是營銷主導型企業(yè),堪稱中國標本型企業(yè)。
兩種企業(yè),兩種命運。中國企業(yè)99%屬于營銷主導型企業(yè)——營銷成為企業(yè)生存發(fā)展的最關鍵因素;在企業(yè)存在過程中,營銷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角色。
企業(yè)關鍵詞
說到華為和海爾,人們立即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聯想。華為的關鍵詞是低調、理性、務實;海爾的關鍵詞是高調、進取、變革。其中,低調和高調,是兩個企業(yè)最顯著的區(qū)別。
企業(yè)個性與企業(yè)文化及企業(yè)戰(zhàn)略息息相關,當然,也與老板個性大有干系。我們經?吹綇埲鹈舫鱿鞣N社會活動,宣講他對企業(yè)管理的理解和主張;我們幾乎看不到任正非在這樣的場合現身,即使有,也一定悄無聲息。
我們常說,行為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企業(yè)何嘗不是如此。一個企業(yè)的性格,決定這個企業(yè)最終的命運。為什么很多中國企業(yè)“其成也速焉,其敗也忽焉”?為什么一些相當優(yōu)秀的企業(yè)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就再也難有起色?我想,這里面一定有企業(yè)性格的因素在內。換言之,企業(yè)創(chuàng)始人及其繼承者的性格,深刻地影響著企業(yè)的命運。
顯然,任正非和張瑞敏的個性,極大地影響了華為和海爾的命運。
性格有內向、外向之分,內向、外向卻無好壞之別。但是,老板張揚的性格一般會導致企業(yè)急功近利;老板內斂的性格,則往往有助于企業(yè)內功的修煉。
技術型企業(yè)和營銷型企業(yè)
華為的本質是技術。海爾本質是營銷。
技術和營銷,是兩個迥然有別的概念。一般來說,做技術需要沉下心來,而營銷則需要拋頭露面。
技術和營銷的區(qū)別,還在于一個著眼于未來,一個風光于當下;技術建構企業(yè)核心競爭力,營銷追求銷量立竿見影的提升。
中國人喜歡做立竿見影的事情,總幻想今天播種明天收獲。尤其今天的中國,人心浮躁,耐得住寂寞默默做事的人少而又少。正因為營銷可以滿足浮躁者看得見的需求,所以,營銷在中國特別受歡迎,營銷老總在企業(yè)的地位總是比其他副總高半格。同理,因為絕大多數中國人耐不住寂寞,所以,沒有人愿意做基礎研究工作,在人們看來,這是“不出成績的事情”。所以,中國企業(yè)家喜歡說“我們在應用技術領域和外國已經沒有差距”,這是半句話,還有半句沒說,那就是“我們的基礎研究還很薄弱”。
實際上,基礎研究決定應用技術,沒有基礎研究哪來應用技術?我們的應用技術多半是買來的,沒有意義。
華為十年前以“低調”著稱,實際上是把心思用在了技術研究上,搞技術是不適合拋頭露面的,象楊振寧那樣到處風光,技術生命基本已終結。
天道酬勤。
華為的低調總是有收獲的,否則就是天不長眼,F在的華為,在國際市場攻城略地,即使金融危機也奈何不了它。背后的動力引擎,其實就是技術。
與華為剛好相反,海爾則已走過高速成長期。2006年之前,海爾保持年40%以上增速(據海爾宣傳資料),但是,從年營業(yè)額1080億元到1220億元,海爾用了3年時間。
海爾慢下來的這幾年,恰恰是華為快起來的幾年。
我們看看華為這幾年的成績單:
2000年,華為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設立研發(fā)中心,當年海外市場銷售額1億美元。
2002年,華為海外市場銷售額上升至5.52億美元。
2005年,華為海外合同銷售額首次超過國內市場,到2008年,華為銷售額的75%來自海外市場。
2007年,華為銷售收入達125.6億美元。
2009年上半年,華為合同銷售額達到157億美元,全年有望達到300億美元。
300億美元什么概念?約等于2040億人民幣(以目前匯率計算),遠遠超過海爾2008年的1220億元。
20年時間,華為銷售收入增長了140倍。
我們常說“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當然也沒有無緣無故的高速成長。華為與99%的中國企業(yè)不同,是因為它裝上了“技術”這臺引擎?匆粋企業(yè)的技術實力如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這個企業(yè)的專利數量。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tǒng)計,華為在2008年專利申請公司(人)排名榜排名第一,LTE專利數占全球10%以上。
變革與改良
10年前海爾比華為走得快,現在華為比海爾走得快。什么原因讓兩個企業(yè)出現乾坤大扭轉?
這些年,我們不斷地看到海爾改革的消息,從“1000天流程再造”到“1+1+N模式”,再到“制造型企業(yè)向服務營銷型企業(yè)轉型”,海爾的生命歷程中幾乎和改革形影不離。改革,成了海爾一大特色。
但是,改革給海爾帶來的并不都是甜美。實際上,這些年,海爾改革有誤入歧途之嫌。頻繁的變動造成企業(yè)策略缺乏執(zhí)行的連續(xù)性,很多改革的推行顯得不夠審慎和理性,多少有點“亂折騰”的意思。別的不說,僅就目前海爾正在推行的史無前例的“制造型企業(yè)向服務營銷型企業(yè)轉型”,就明顯缺乏成功幾率,把企業(yè)命運托付給一項不確定的戰(zhàn)略,是不是兒戲了一點?
在研究人士看來,海爾這場變革實際上是一場革命,等于把一切推翻重來。這樣的變革在全球企業(yè)發(fā)展史上鮮有前例,在中國企業(yè)界更是罕見,用“摸著石頭過河”來形容都有點過,因為根本沒有石頭可摸,風險系數極高。
當然,海爾成功了,它將成為中國最偉大的企業(yè)。
成熟的企業(yè),是忌諱變革的,畢竟變革要付出代價。
頻繁的變革,折射出企業(yè)機制不成熟的一面。
對待變革,華為與海爾相反,它從來反對大幅度變革,主張實施不斷改良,在穩(wěn)定基礎上創(chuàng)新。所以,關于華為,我們聽到過任正非關于“華為冬天”的警示,卻很少聽到他關于變革的高論。
任正非告訴華為人:“我們有許多員工盲目地在自豪,看到我們在局部產品上偶然領先西方公司,就認為我們公司已經是世界級水平了。他們不知道世界著名公司的內涵,也不知道別人不愿公布的潛在成就。華為在這方面很年輕、幼稚,很不成熟!
在中國,能說出這話的老板,也就任正非而已。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企業(yè)唯恐別人不知道它的成績,夸大其詞的傳播比比皆是。
誰將率先成為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國際企業(yè),華為?海爾?聯想?
華為和海爾,都是中國優(yōu)秀企業(yè)的代表,這一點必須承認。但是,相比較而言,華為更出色。
實際上,在中國,優(yōu)秀企業(yè)的還有聯想、美的、格力等等。
人們對聯想的印象,大致介于華為與海爾中間,它不象華為那樣低調,也不象海爾那樣高調;它的企業(yè)形象與產品競爭力,都還不錯。
但是,和海爾相似,這幾年聯想也進入發(fā)展停滯期,雖然2008年大力度贊助北京奧運會,聯想并沒有得到它期待得到的結果。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給聯想造成的影響也很大。
作為中國企業(yè)國際化的先鋒,華為、海爾、聯想,都是走在最前面的企業(yè)。但是,如果從企業(yè)屬性特征上講,聯想更接近于海爾,營銷色彩大于技術色彩,這一點從聯想創(chuàng)新能力有限,專利數量不足,可窺知一斑。
因此,我仍然認為,中國企業(yè)中真正有能力率先登頂國際高峰的,不是海爾,也不是聯想,而是華為。
光纖在線公眾號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左方二維碼關注光纖在線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