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是馬克思逝世125周年。1883年的這一天,倫敦的海格特公墓,莊嚴肅穆。就在這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發(fā)表了他那篇后來舉世聞名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演》。這位受祭奠的人,不是別人,而是那位首次提出“歷史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的偉人——卡爾?馬克思。而他的名字,對中國人來說,更是如雷貫耳。德國之聲記者為您撰寫了以下相關報道:
地處摩澤爾河畔的德/盧邊境小城特里爾,雖然只有十萬人口,但每年卻能吸引來自全世界數(shù)萬名觀光旅游者。除了旖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外,還有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卡爾?馬克思的誕生地,也是這位聞名于世的思想家度過了自己生命中的頭17年的地方。
從律師之子到改變世界之人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誕生在特里爾的一個律師之家。而僅僅在30年后,他的名字就與《共產(chǎn)黨宣言》一起帶給整個世界一個巨大的驚嘆號。其影響跨越國界,跨越時空,甚至在他逝世125年之后,仍稱得上是偉大的哲學家和經(jīng)濟學家,正如恩格斯在1883年那篇著名講演中所預言的那樣,“他的英名和事業(yè)將永垂不朽!”
在今天這個時代,全球化早已取代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成為了時代主流,但馬克思那些在經(jīng)濟學上的理論分析仍具有現(xiàn)實意義。正如特里爾馬克思故居博物館的教授比崔克斯?波維爾(Beatrix Bouvier)所評價的那樣,在這個“全球化的資本主義洪流”中,僅僅只有資本和利潤還擁有話語權(quán),這就像馬克思當年所批判的那樣,“經(jīng)濟優(yōu)先于政治”,一個“新的階級社會”,“蝗災”,“一切生活領域的經(jīng)濟化”等等;當人們在這個繁復不清的世界中感到無能為力,需要某種確定的解釋時,就又會回到馬克思那里“取經(jīng)”。
她又接著說,“馬克思首先是一個分析家,其分析方法雖然并非就是解決問題的答案,但至今仍具有實用性”,“馬克思沒有去設想,一個社會可能怎樣怎樣。只是在他之后,人們用他的學說,構(gòu)建了自我封閉的理論體系而已,這是對其學說的濫用”。
然而,世界上本就不存在那些所謂的“永垂不朽”的理論。一個理論的生命力不僅僅在于它的正確性,更在于其可批判性。對馬克思來說,也不例外。
在他耗費了長年心血而著成的《資本論》中,他設立了一個“無階級社會”的目標,在這個社會中,能保證“所有的人都實現(xiàn)自己的自由發(fā)展”,并且,他堅信,資本主義將由于其自身不可消除的矛盾而走向末途。
德國多特蒙德大學政治系教授托馬斯?邁爾(Thomas Meyer),在一次接受德國之聲的采訪中就指出,馬克思的有些理論的確是過時了,主要就表現(xiàn)在對現(xiàn)代世界的總體解釋上,“他的烏托邦式的想法,認為什么都能實現(xiàn),但卻指不出這種理想的狀態(tài)在一個復雜的現(xiàn)實社會中如何組織起來,如何能夠正常運轉(zhuǎn)。現(xiàn)實證明,如果沒有市場和作為生產(chǎn)資料的財產(chǎn)的突出地位,復雜的經(jīng)濟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建構(gòu)!
上個世紀的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以及柏林墻倒塌,都證明了建設共產(chǎn)主義烏托邦的失敗,同時也說明了,如果長時間地奉某個人對馬克思理論的闡釋為圭臬的話,也注定是敗局一場。
特里爾--中國人的圣地麥加
去年,到特里爾來參觀馬克思故居的游客數(shù)量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超過了42000人。在這么個龐大的朝圣隊伍中,就有12000名游客都是來自中國。為了滿足中國游客的需求,于3年前改建后的博物館增設了中文路標,并提供中文講解器,以便他們能跳過語言障礙,更全面地去了解這個遠在德國的,但卻耳熟能詳?shù)鸟R克思。
在馬克思故居博物館的留言簿上,各式各樣的方塊字隨處可見,中文留言超過了70%。為此,特里爾大學還專設了一個研究項目,來研究中國游客的留言。
特里爾大學的邕良(音譯)教授,在這一領域從事了30多年的研究工作。他通過自己的研究得出了這樣的結(jié)論,“中國人明顯變得更善于思考了,其思想也比從前更解放了”。他說,在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上面的留言主要是些泛而無物的政治口號,如“馬克思主義萬歲!”,以及誠摯邀請,如“中國是你的家園,歡迎去看看!”而在2000年之后,就開始出現(xiàn)一些類似與馬克思進行私人交談般的留言,甚至還可以看到一些批判性的觀點,如“你讓13億中國人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但總的說來,邕良教授認為,對中國人而言,來特里爾參觀就像是一次朝圣之行,一次實現(xiàn)幼時夢想的旅程。
中國大批旅游團的到來,也給特里爾帶來了無限商機。為了吸引這些遠道而來的東方來客,這個城市里的許多店鋪外都貼著中文的廣告:“歡迎光臨!祝您購物愉快!”。名為“卡爾?馬克思”的紅酒,以及馬氏半身塑像,都是那里備受游客青睞的暢銷品。
馬克思主義東渡中國始于何時?
毛澤東曾指出,“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對這句話,想必中國人都不會陌生。的確,馬克思主義無論是對近代中國還是現(xiàn)代中國,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那么,一個在東方的中國與遠在歐洲的馬克思,究竟是如何結(jié)緣的呢?
這就要追溯到20世紀初。中國有學者認為,在中國,提到馬克思的第一人是梁啟超。在他發(fā)表于1902年10月出版的《新民叢報》上的一篇題為《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的文章中,首次提到了馬克思,并稱其為“社會主義之泰斗”,但還未對馬氏理論作進一步闡述。
真正論述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當推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家馬君武先生。他在1902年發(fā)表了一篇長約5000字的文章,題為《社會主義與進化論比較》。在這篇論文中,他首先將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學說和達爾文的進化論進行了比較,之后給了馬克思"以唯物論解歷史學之人"這么個身份定位,并對社會主義作出了自己的評價,認為社會主義是真理,社會主義社會其樂無窮,但要實現(xiàn)它,則需要大智大勇,需要堅持進步的觀點。(作者 xiao wan)
光纖在線公眾號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左方二維碼關注光纖在線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