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時報記者 竇毅,一名在華為工作6年4個月的員工所寫的《走出華為》一書,使人們有機會看到真正華為人眼中的“華為精神”。4月底,作者湯圣平和本書主編——北京寶利嘉營銷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楊東龍接受了《財經時報》采訪。從華為前基層員工以及企業(yè)咨詢顧問的角度,揭示了鮮為人知的華為用人理念。
高薪是一種企業(yè)家精神
在華為工作標志著“高額收入”,在華為,只要是本科畢業(yè),年薪起點就在10萬元,這是招應屆大學生的標準(從社會上特招過來的更高),至于工作一兩年后達到20萬元以上是很輕松的事。近兩年,內部股改為期權后,新來的員工收入要少一些,但達到年薪15萬元也不是難事。在華為,年收入在50萬元以上的以千人計;年收入在100萬元以上的以百人計;其他人,雖沒有年薪10萬元,絕大多數(shù)也不會少于年薪5萬元。
高薪本質上體現(xiàn)了總裁任正非的企業(yè)家精神。湯圣平在華為做了4年人力資源工作,在他看來:“今天的社會,太多的有錢企業(yè),太多的有錢企業(yè)家,在中國財富百強的企業(yè)名單前十位企業(yè)中,有的連員工社會保險的錢都不肯交,這說明什么呢?任正非在華為股份不到5%,他愿意將財富分配給員工!边@體現(xiàn)了一種親情觀,同時這也使員工愿意為任正非、為華為“賣命”。
高薪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了華為高效率用人之道。
楊東龍認為:“企業(yè)雇傭一個人,不僅是要雇身體、雙手,更要雇心和腦,拿什么東西能夠解決呢?就是錢。”這正是任正非聰明所在。工作與生活緊密不可分,如果員工為生活擔憂得多一些,工作上用心就一定減少。給他3000元,只能發(fā)揮30%,給他5000元真的能發(fā)揮100%,甚至120%。華為讓人全身心全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這樣產生了極大的生產力。
而從員工成本上分析,除了支付薪水外,還有相當大的部分在于對管理的投入,無論員工產出多少,管理和溝通成本都不會明顯變化。高薪成為挖掘潛力的最好方式。
高薪背后是一種機制
高薪并不是華為用人之道的本質。華為通過一部基本法,為自己建立一種文化和理念。
從1997年開始醞釀,華為在基本法上花了相當大的時間、精力和代價,請專家來做研究,為了確認基本法,讓全體高管人員停下手中的工作一起討論。
基本法代表了華為的文化,也代表公司的理念,“在華為,基本法中最為顯著和精彩的篇章在于人力資源管理!睖テ秸f。
新“生”入職開始接受培訓,首先進入一個大隊接受企業(yè)文化以及相關的制度法規(guī)教育等綜合性培訓。這一環(huán)節(jié)最關鍵的是教授大家做人。通過普通員工和高層領導多次現(xiàn)身說法,“讓你知道華為公司的理念,華為公司的做人方式”。讓員工成為一個正直、誠實的人,一個有大事業(yè)的人。
下一步是技能培訓。做市場進入培訓一營,不是教授銷售技巧,而是教授產品,即使是文科生都要接受產品技術培訓,從通訊原理開始,直到工廠參觀。光讓新人知道技術還不成,還要知道客戶在想什么。3個月后,華為會把新人派到“用戶服務”前線去,到地方,和用戶服務工程師一起干。再3個月才能調回總部。
進入二營,內容轉為市場和客戶服務,觀看膠片和VCD,一遍一遍地聽老師介紹,私下彼此輔助交流,最終被放到客戶服務展廳去,向客戶講產品,等等,后面還會根據不同的崗位接受不同的考驗。
在整個培訓過程中,新人幾乎一年內“白吃白喝”,就是學習。華為光這一項培訓投入花費就很可觀。但這一步工作幫助了華為的新人“洗腦”。
矛盾的“狼性文化”
新人進入華為第一感受像學校,而外人感覺像軍營。
過度的硬性管理在創(chuàng)造輝煌的同時,也給華為的明天帶來陰影。華為是一家非常講求“狼性”的企業(yè),與萬科那樣的溫情文化相比,華為的文化強硬和激進,可以看一下公司的內部刊物《管理優(yōu)化報》上的標題,全是攻擊性的:“我們能夠丟什么?”“黑武器的按鈕能隨便按嗎?”
從近年來華為暴露出的管理問題上也說明,華為正在經歷一種文化變革的考驗,內部文化過于強硬、人性化不足,家長余風嚴重等等,時時困擾著今天的華為發(fā)展。
“華為家長余風非常明顯!睖テ秸f,“華為像一個嚴父告訴你這么做,告訴你那樣做!
另一方面是一種人性的缺失。多年來在華為一直奉行高強度勞動,曾經一直是6天工作制,最后改為5天半,后來是兩周一大休一小休,最后是一個月有一周是6天。
楊東龍認為:“企業(yè)在創(chuàng)業(yè)階段,可以這么去要求,因為大家能夠在一起創(chuàng)業(yè),共識性、價值觀都會比較一致。工作中恨不得連軸轉,但一個企業(yè)走上一個規(guī)模,步入正規(guī),就要改變。”
湯圣平感慨:“如果我不在華為,我可能掙不到這么多錢;如果不在華為,可能我買不起房;但如果不在華為,我可能有了房有了家。”華為人到處被派來派去,可能會成為公司用人上一個深層次傷口。
發(fā)展型企業(yè)進入平穩(wěn)發(fā)展后,必然面臨改變,華為正面對這樣的十字路口。
【內幕訪談】從HR角度看真實的任正非
《財經時報》:在整個IT、電信業(yè),任正非的《華為冬天》非常著名,在2001年不少電信系統(tǒng)領導都在拿著這篇文章進行學習,但你們的《走出華為》對《華為冬天》進行了否定。
楊東龍:2000年任正非表露,華為將要迎接井噴式的增長。2000年6月,華為大量招人,招收應屆畢業(yè)生1萬人,最終實際到位6500多人。這么短時間,這么多人進入華為,而且很多人都是實際經驗一窮二白,對未來充滿五彩繽紛的幻想。大規(guī)模招聘,華為犯了很大錯誤,而到2001年2月《華為冬天》發(fā)表,就是錯上加錯。剛剛大張旗鼓,打“飛的”(當年華為許諾學生報到坐飛機可報銷)來的新人,馬上被潑了一頭冷水。
《財經時報》:華為擴張,其實也是企業(yè)家很正常的一種沖動。
楊東龍:一方面喊“冬天”,一方面又在急速擴張,這是很矛盾的,這樣很悖論的觀點同時發(fā)生在一個企業(yè),其實是很多、很常見的。
現(xiàn)在理解《冬天》一文的真正用意,只有任正非一人可以說明白,但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任正非將華為做大做強的急切心理。和多數(shù)中國企業(yè)家一樣,任正非同樣急于擴張華為。
一方面看到很多機會稍縱即逝,看到外部壓力撲面而來,企業(yè)家本身會有不斷沖動。在一個機制很健全或者管理運轉很良性的企業(yè),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有效地去管理這種成長。但在一般的企業(yè),其在管理快速增長上都缺乏經驗。
現(xiàn)在看,華為在市場冬天的背景下,大舉招人,還要搏一下,本身就是一個無法遏制的成長沖動。這個成長的沖動恰巧又發(fā)生在一個并不運氣的時機中,那么后面確實給他造成了很大麻煩。
《財經時報》:但華為制度建立已經相當完善了,問題出在哪?
楊東龍:從我的感覺看,這個招聘是有問題的,而且這次招聘或許就跟基本法有關系。我注意到基本法有一句話——人力資源增值大于財務增值,那么,是不是在任正非的觀點里,覺得我要有人,企業(yè)就有價值。
但財務增值和人力資源的增值是很難割裂的。人力資源就等于是企業(yè)的資產,資產就應該計入財務的部分,華為的人力資本觀點還不夠完善。此外,剛毅的文化是否應該改變也非常值得探討。
光纖在線公眾號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左方二維碼關注光纖在線官方微信